錯誤

根據(jù)濱州市婦聯(lián)《2015年濱州市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實施方案》的安排部署,今年8月-10月,全市集中開展了尋找“孝親敬老最美家庭”活動。經(jīng)過家庭自薦、組織推薦、層層推選,全市共有45戶家庭參加評選。經(jīng)評審,市婦聯(lián)擬授予王珊等10戶家庭“濱州十大孝親敬老最美家庭”榮譽稱號?,F(xiàn)將入選家庭事跡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jiān)督。如對公示家庭有異議,請于10月20日前向市婦聯(lián)組宣部反映。
聯(lián)系電話:0531-3162303
聯(lián) 系 人:劉嬌
濱州市婦聯(lián)
2015年10月17日
濱城區(qū)王珊家庭“孝親敬老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王珊,女,中共黨員,濱城區(qū)法院書記員,她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恪守“君子入則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格言,無怨無悔的侍奉常年臥床的母親,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新時代尊老愛親的含義,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
2005年,王珊的母親突發(fā)腦溢血,雖然經(jīng)過搶救挽回了生命,但母親右邊身體無法活動,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母親病重住院期間,王珊每天都陪護在母親的病床邊精心護理,由于母親做了開顱手術,頭部有引導管,在給母親翻身的時候王珊格外小心。母親氣管切開,無法進食,只能從鼻孔中插入管子到胃,依靠鼻飼管進食,每次打流食,王珊都小心翼翼,生怕給母親造成一點點痛苦。母親出院后,王珊和父親更是制定了嚴格的作息表,每天六點準時起床給母親洗臉刷牙、按摩、喂水喂飯吃藥,九點吃水果,十點扶母親起來鍛煉,王珊和父親一個在后面抱著母親,一個幫母親搬著右邊不能動的腿,在屋里走大約十圈,每次鍛煉完兩人都是一身的汗。十一點給母親做中午飯,下午兩點喝牛奶,三點再起來鍛煉,坐在輪椅上半個小時,五點吃晚飯,晚上八點給母親喂上藥,這才可以躺在床上休息一下。一年365天,天天如此,這樣的護理,王珊和父親堅持了八年。
天有不測風云,2014年正月十五,母親再發(fā)腦溢血住院,這次的出血點在腦干,腦干是大腦中樞,也是唯一不能手術的地方,母親陷入重度昏迷,并且無法自主呼吸,只能靠呼吸機維持。在ICU住院期間,醫(yī)院多次下達病危通知書,并且詢問家屬是否做脫機實驗,如果脫機成功,也許病人能抗過去,如果不成功……,對于王珊和父親來說這是多么難以抉擇的選擇題!看到父親蹲在樓梯口的背影,王珊的心都要碎了。天佑好人,脫機成功,可是母親也成了植物人。父親的精神一下子就垮了,接受不了這個現(xiàn)實,導致精神衰弱,晚上無法入眠。王珊想母親已經(jīng)是植物人了,我不能再讓父親出現(xiàn)問題。于是帶著幾個月大的孩子回到父母家,一力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讓父親放心的去北京治病。
生活是艱難的,王珊的孩子很小,她既要照顧母親,又要照顧孩子,白天還好,晚上為了方便照顧母親和孩子,祖孫三代在一間屋里睡,王珊常常一晚上只睡三四個小時。母親由于是第二次氣管切開,氣管處已無法愈合,相比之前的護理,現(xiàn)在的護理難度更大了。氣管的護理必須達到無菌操作,可如何做到呢?王珊買來了一次性手套、吸痰器、生理鹽水、無菌紗布、碘伏等,只要吸痰就必須帶上一次性手套,并且拿著吸痰管的上方,手不能接觸氣管套管。母親脖子上的套管一天一次高溫加熱消毒。脖子上遮蓋手術口的紗布兩天一換,盡最大的可能性的無菌操作,避免刺激氣管,造成肺部感染。在防止褥瘡方面,王珊嚴格每兩個小時給母親翻身拍背,幫助母親按摩身體。生活又是幸福的,對于王珊帶著孩子回去照顧母親,丈夫和婆婆表現(xiàn)出了他們的寬容和理解,不僅丈夫每天按時回家做飯,幫助吸痰,婆婆也到親家家里幫助看孩子,一下子減輕了王珊很多的壓力。面對一個接一個的困難,面對母親的病,她心中有過苦痛,生活也充滿累與憂,但王珊更害怕,害怕“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想到父母親,作為女兒,她勇敢的把這份責任承擔起來。父母的堅強、丈夫的寬容和理解、單位的理解和支持使王珊堅信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值得珍惜的,人的一生可以錯過很多東西,但萬萬不能錯過回報父母恩情的機會,父母把兒女養(yǎng)大不容易,兒女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應該付出最大的努力。
勇挑家庭重擔 弘揚傳統(tǒng)美德
——沾化區(qū)李清勝家庭“孝親敬老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孝親敬老本是一個人對家庭責任的擔當,都是應該做的,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對家庭和老人失去擔當?shù)娜?,他對社會、對工作、對朋友又如何擔當”、“我現(xiàn)在做得十分,不及家庭和老人給我的一分,……”李清勝的言語中透露出對家庭和老人無限的感恩和家庭責任的擔當。李清勝同志以孝道為榮,以奉獻為榮,幾十年如一日,精心“經(jīng)營”著兩個比較特殊的家庭,將自己的愛心一點一滴地傾注到自己親人身上。他用赤誠孝心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李清勝同志,男,現(xiàn)年45歲,大學文化,是濱州市沾化縣國家稅務局下洼稅務分局分局長。在工作中,他愛崗敬業(yè),任勞任怨,多次受到上級局的嘉獎和領導、同志們的好評,多次榮立三等功,最近又榮獲全市國稅系統(tǒng)優(yōu)秀分局長稱號;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兒、為人夫、為人婿、為人父的美好品德,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
一、兄弟多個,看我一人
李清勝上有三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在家他是老小。按常理“天下父母愛小兒”,大多由父母和哥哥姐姐寵著,對家庭的責任意識差一些??衫钋鍎偕钪约焊改改晔乱迅?,家境貧寒,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在讀中專時,他甚至吃不飽,每次飯后總是用殘羹沖水。畢業(yè)時,他竟然節(jié)約出了三百多元添補家用。參加工作結婚后,其父母都已是古稀之年不能再勞作,他經(jīng)常對妻子說:“在對待父母問題上,不要攀比哥哥姐姐管與不管,管多管少,咱就當?shù)锞臀乙粋€兒子”。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不論工作多忙,他一有時間就攜妻帶子回家看望老人,老人的開支幾乎全包了。老人逢人就說:“虧有俺小勝,俺可享上清福了?!崩钋鍎購牟痪庸?,而是把老人的“好日子”歸結到哥哥姐姐身上。后來,父母先后去逝,他又帶頭尊敬兄嫂,用心處理兄弟姊妹間的矛盾,使得整個家庭成為村里的“好家庭”。
二、半個兒也要撐起整個家
李清勝的岳父母只有兩個女兒。一說到與他一起居住的岳父母,李清勝洋溢著滿臉的幸福。他說永遠忘不了兩位老人對自己的疼愛,比親生還要親。說起結婚前,一次他摔傷,腿部感染,岳父母一家人對他的悉心照顧和沒花錢就娶來的漂亮媳婦,使他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在對待這兩位老人問題上,他說:“人家都說一個女婿半個兒,就是這半個兒也要撐起整個家?!彼栏甘且粋€愛點小面子的人,看到人家生了孫子就羨慕的不得了,總說自己這輩子當不了“爺爺”了。當?shù)弥拮討言泻?,他高興地告訴岳父:“爹,你快當上爺爺了”,那天可把老爺子樂壞了。孩子出生后也就真的這么叫了。
2004年,岳母查出得了喉癌,在濟南齊魯醫(yī)院動了手術,岳母身體胖大,妻子守護不了,小妹正剛剛生了小孩,他們都指望不上。在重癥監(jiān)護室一待就是十天,他也就陪了十天。隨后李清勝更加悉心照料,不斷學習一些護理知識,做些可口的飯菜,還要給岳母做心理疏導,讓她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在一家人的努力下,奇跡真的出現(xiàn)了,他的岳母已幸福的生活了12個春秋。
今年春天,他的岳父因腰間盤突出和靜脈血栓,先后住進濟南武警總醫(yī)院和濱醫(yī)附院近一個月時間。出院不到一周,其岳母因腦干血栓再次住進了濱醫(yī)附院,經(jīng)過十多天的搶救,才又清醒過來,又經(jīng)過十多天的治療,才出院回家休養(yǎng)。在岳父母親住院期間,他與家人,寸步不離地守護在老人的床邊,打針換藥,擦洗身體,攙扶大小便,從沒有嫌臟嫌累,從沒有一句怨言。多年來,老人多次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每次他都這樣守護在老人的身邊。由于他的岳父母相繼患病,都需要人照顧,而小妹又不在身邊,為了能夠更好的照顧老人,幫助老人進行恢復鍛煉,他毅然與老人一起搬到了西城新家,而放棄了上下班和生活方便的東城老宿舍。平時在家里,如果老人有不舒服,或有個頭疼腦熱時,他就及時請醫(yī)生、買藥、煎藥等忙個不亦樂乎。為了排遣岳父母的孤獨感,一有時間,他就陪老人看電視、聊天,精心關照他們的飲食起居。
岳父一直認為有自己的房子和固定收入才有安全感,為此一直焦躁不安。李清勝看在眼里背著岳父母開了個家庭會,籌資6萬元給岳父辦理了養(yǎng)老保險,現(xiàn)在“月工資”已近千元了。近日,他又舉債為岳父母買下了他們自己的房子。他矢志不渝的用自己的大愛使得兩位病中老人舒心愉快地生活,以自己美好的品德演繹著人間純真的孝德情懷。
三、家門興看后丁
作為一名公務員,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工作再忙,負擔再重,他也從不放松對兒子的教育。他時常教育孩子學習要刻苦、生活要簡樸、對人要和善、對長輩要尊敬、做人要誠實、做事要誠信,并在很多方面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身教勝于言教,在他的影響下,兒子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小小年紀就充滿了孝心、愛心、上進心。有好吃好喝的他總是先拿給長輩吃,坐公交車小小年紀遇到老人總是讓出自己的座位,在學校是老師眼里的好學生。他時常對兒子說: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只要你用心去追求,不斷地學習、分析,不斷地總結,就一定能夠達到理想的彼岸。2013年順利考入了山東工商學院,如今已成長為一名有禮貌、講文明、素質高的新時代優(yōu)秀大學生,得到鄰里的一致好評。
四、愛己之老及人之老
在局里他是出名的熱心腸,是縣局紅白理事會的主要成員之一,雖然現(xiàn)在工作忙了,他還是仍然堅持不懈地參加局里大小的活動。無論誰家的老人病了,他都是帶領分局同志去探望慰問;在局里,離退休老同志及家屬沒有他說不上話的,在說笑中他能懂得大家的心聲,能幫忙的就處理了,不能處理的他會向領導反映,促使問題早日解決。
李清勝同志深懷愛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舉,以責任和擔當去體現(xiàn)孝道,從點滴小事做起,踐行傳統(tǒng)美德,為老人送溫暖,為家庭謀和諧。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許多中華兒女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孝敬老人、誠實守信、無私奉獻、積極樂觀、勇?lián)熑巍?/span>
惠民縣張花梅家庭“孝親敬老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張花梅是濱州市中心醫(yī)院產(chǎn)科的一名護師,她的家庭是一個四世同堂的10口之家,這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家庭,全家人遵紀守法、夫妻恩愛、尊老愛幼、家庭和諧、鄰里和睦,深受鄰里的好評。
一、愛崗敬業(yè) 創(chuàng)優(yōu)爭先
張花梅是一名有著15年護理經(jīng)驗的產(chǎn)科老護師,多年來,張花梅同志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嚴以律己,任勞任怨,不計得失。雖已工作多年,但面對那些身肩兩條生命的孕產(chǎn)婦,她始終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壓力:產(chǎn)婦的緊張、焦慮需要安慰和解釋,胎心的變化需要隨時監(jiān)測、及時處理,更可怕的是:大出血、子癇、DIC的病人,隨時都有奪去孕產(chǎn)婦生命的危險,必須時刻警惕危險信號的征象,真正做到化險為夷。為了做好這份工作,她虛心向高年資護士和臨床醫(yī)生請教,堅持多看多做多練,把全部精力用在鉆研業(yè)務上面,只要有空就仔細觀摩,只要有機會就動手實踐,自己班上的事忙完了再幫同事干……勤補拙,熟生巧,張花梅很快成為成為同事中的佼佼者,醫(yī)院同事和病人更是有口皆碑,連續(xù)5年獲得醫(yī)院年終考核優(yōu)秀。
二、勇挑重擔 甘于奉獻
張花梅丈夫長年在北京經(jīng)商,公婆在農(nóng)村老家經(jīng)營繩網(wǎng),農(nóng)村生活不便,丈夫的爺爺奶奶就搬來縣城居住,與張花梅同住。爺爺今年81歲,患老年癡呆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奶奶79歲,患腰椎間盤突出,行動不便;女兒不滿10歲,上小學,需要家長在多方面加以照顧。贍養(yǎng)老人,教養(yǎng)孩子,整個家庭的重擔就這樣全部壓在了她的肩頭,至今已有9年。
由于科室工作忙,女兒一歲半就上了幼兒園全托,上小學后,沒人接送,女兒自一年級開始就自己坐校車上下學。丈夫的叔叔嬸嬸在縣城某事業(yè)單位上班,堂妹也已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有足夠的條件贍養(yǎng)老人,但爺爺奶奶更愿意跟隨張花梅生活,在老人的觀念中,跟隨老大生活是天經(jīng)地義理所當然的;再說,用奶奶的話說,老兩口經(jīng)常生病長災,孫子媳婦是護士,照顧起來也放心;還有,和張花梅共同生活多年,早已把她當成自己的親人,比常年不在一塊生活的兒媳熟悉得多,已經(jīng)習慣了。公婆和叔嬸就每周過來探望一次。身教勝于言談,在她的感染下,孩子自小就懂得和媽媽一塊照顧曾祖父母,也早早地學會了做一些簡單的家務。
再忙再累,張花梅都沒動過讓丈夫回來的念頭,都沒說過不管老人的一句話,她性格豪爽耿直,愛說愛笑,不計小利和得失,一時有什么不快吵吵一下就過去了,事情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時間長了婆家一家人對她這種性格也很喜歡,對她也是有什么說什么,親得象是這個家里長大的孩子,一家人對張花梅的付出十分感激。丈夫對她既尊重又心疼,結婚十余年,別的夫妻可能已進入婚姻疲勞期,或是“×年之癢”,張花梅夫妻卻是在經(jīng)過了最初的磨合后,感情越來越深,越來越好。這個家里總是充滿著和諧的氣氛,笑聲不斷,受到街坊鄰里的羨慕和贊揚。
張花梅的父親2012年患胃癌,母親是個農(nóng)村婦女,只能照顧父親的飲食,弟弟妹妹剛成家,孩子小,所以父親從手術到先后幾次住院的化療、放療,主要靠張花梅操心和安排。父親最后病重期間就住到了張花梅家,(為了照顧老人方便,張花梅多數(shù)時間住在同一樓道的爺爺奶奶家),直至去年年底離世。她用自己并不強壯的雙肩為兩個家庭撐起一片藍天。
三、團結鄰里 樂于助人
張花梅性格開朗、樂于助人,經(jīng)常幫助樓內(nèi)的鄰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鄰里間關系融洽、相處和睦,深得鄰里的信任和尊重。曾經(jīng)有一個老家姓孫的產(chǎn)婦,夜間2點鐘難產(chǎn),找到了為怕科里有急癥24小時開機的張花梅,其實她接到電話她二話沒說就開車趕往醫(yī)院,把孩子一人鎖在家中。她在醫(yī)院一直待在凌晨6點鐘,把一切安頓好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給孩子準備早餐。
還有一次,樓道一鄰居家里漏水,滲到了樓下,而他們家里又沒人,張花梅千方百計想辦法,打了很多個電話,終于找到了鄰居迅速開了門,一同幫忙拖地排水,避免了更大的損失,并通過溝通協(xié)調(diào),化解了因為漏水引發(fā)的鄰里糾紛。她說:所謂遠親不如近鄰,都是街坊鄰里住著,誰家能沒有個事,互相幫幫、互相理解就過去了。普通的人,樸實的話,可這里面包涵的意義卻令人深思。
張花梅是一名普通的護士,她的家庭是也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但是她卻有著一顆不平凡的心,她用自己的方式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用愛心構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最美家庭。
陽信縣王莉萍家庭“孝親敬老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王莉萍,女,漢族,現(xiàn)年57歲,家住陽信縣工商局陽信所家屬院內(nèi),現(xiàn)已從陽信縣工商局基層工商所退休2年。家中姊妹四個,排行老三,兩個姐姐,一個妹妹。其母親現(xiàn)年85歲,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白內(nèi)障多種疾病,生活已不能自理,王莉萍一直伴隨左右,細心照顧,端飯喂藥,清洗衣物,退休以后更是寸步不離。
1981年王莉萍結婚后沒過幾年安穩(wěn)日子,還沒來得及好好經(jīng)營自己的小家庭,母親因心臟病、高血壓病倒,家中大姐在外地,二姐體弱多病,妹妹年紀小,照顧家庭的重擔落到了王莉萍身上。她既要正常上班工作,還要整理瑣碎的家務,照顧年幼的孩子及患病的母親。母親患病以后,她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給老人梳頭、洗衣、做飯、按摩,細致安排著老人的飲食起居??柿?,她端茶送水;餓了,她端來熱湯熱飯,把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
天不遂人愿,2003年二姐確診患上脊髓瘤,姐夫常年不在家,她又挑起了照顧姐姐的重擔。姐姐自患病后,她親自給姐姐做飯、洗衣、喂飯,家里、姐姐家兩頭跑,她四處投醫(yī)問藥給姐姐治病,姐姐住院期間她親自護理,平時按時給姐姐服藥,合理安排姐姐的生活,飲食起居,陪她聊天,開導她要堅強樂觀。這一堅持就是九年,直到2012年姐姐去世。
二姐去世后,年邁的母親深受打擊,整日以淚洗面,沒過多久患上了白內(nèi)障,幾乎失明。王莉萍又到處打聽哪家醫(yī)院白內(nèi)障手術做得好,找熟人幫忙預約上醫(yī)生,分別在兩家醫(yī)院做了兩次眼手術。住院期間她更是把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千方百計讓母親吃好、休息好。在王莉萍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身體很快恢復了。工作再忙,家務再多,也堅持陪母親聊天談心,及時打開老人的心結,使老人的生活開心,心情愉悅。這些年來,臥病在床的母親的房間總是干干凈凈的,房間內(nèi)沒有任何異味,身上也從沒生過痤瘡、濕疹。
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她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久病床前有孝子。她用自己的真心和真情默默的付出,以她的堅韌和執(zhí)著撐起了整個家,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單位里的同事也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她。幾十年來她家從未發(fā)生過爭吵現(xiàn)象,也沒和鄰里發(fā)生過矛盾糾紛,家庭生活雖然艱辛卻十分溫馨和睦,她用自己尊老、敬老、愛老的實際行動深深的感染和影響著周圍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不平凡,彰顯了人性的光輝,親情的偉大。她是平凡的,她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事跡,也沒有一鳴驚人的超能力。她只有用自己認為“父母的恩情永遠報答不完”的思想,指導著自己的行動,為我們樹立了尊老、愛老、敬老的榜樣。
陽信縣顧希榮家庭“孝親敬老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顧希榮,53歲,信城街道辦事處皮戶村一名普通的村民,22歲經(jīng)人介紹嫁入皮戶村,夫妻恩愛,育有一雙兒女,丈夫開車拉貨,顧希榮料理家務,一家人生活的其樂融融。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她31歲那年,丈夫去淄博拉白灰,從此再沒有回來。只找到了開著門的車和因為撞擊留下的汽車碎片。
兒女尚小,公公有病不能勞動,還有年邁的奶奶,怎么辦?有人勸她改嫁,重新開始新的生活,畢竟還那么年輕。但是顧希榮深知自己一旦改嫁這個家就沒了,丈夫是獨生子女,那樣公公婆婆該怎么生活。她要守住這個家。
一個只剩她一個勞動力的家庭單單靠種地怎么生活,這20年里,顧希榮養(yǎng)過雞,賣過菜,做過衣服。不管多苦多累都悉心照顧著這個家,視公公婆婆如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從來沒有和他們紅過一次臉、絆過一次嘴。因為她明白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多么的痛苦,她不能再讓老人受其他的委屈。她為老人買東西時總是很大方,對自己卻舍不得,老人一有不舒服就及時送到醫(yī)院治療。每年她都要給公婆買幾件合身的衣服,二老高興,她就滿心歡喜。
公公身體一直不好,不能干活,看到家庭的重擔落到了顧希榮一個人的身上總是覺得過意不去,公公感到打擊很大,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情緒一直很低迷,顧希榮看出了公公的心事,就天天勸著公公出外呼吸新鮮空氣,陪她聊天,開導公公要堅強起來,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給公公打比方。這個家因為有一個堅強的兒媳又晴朗了起來。后來公公病重期間把全部精力都用來照顧老人,她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細致安排著老人的飲食起居??柿?,她端茶送水,餓了,他端來熱湯熱飯一口一口的喂。她盡量做到每日三餐不重樣來迎合公公口味,每天只有等公公婆婆睡后她才拖著勞累疲倦的身體回房休息。
如今顧希榮的奶奶和公公已經(jīng)去世,她和婆婆相依為命,兩個人相處的非常融洽,老人總是說自己多虧了有個這么好的兒媳婦。兒媳也總是說幸好有個善解人意的婆婆一直支持她。去年,婆婆不慎被一塊廣告牌砸傷,在醫(yī)院診治了半個月,顧希榮一直守在醫(yī)院,等婆婆痊愈出院,她卻因為血壓高輸液一周。顧希榮不僅對家人照顧有加,對外人也十分厚道,婆婆被廣告牌砸傷她沒有找任何人理論賠償,而是自己為婆婆治病,后來廣告公司知情后主動到她家登門道歉并送去賠償金。顧希榮說只是覺得婆婆病了自己就有義務照顧,沒有想過要找別人。
她總是說,錢多錢少的,一家人在一起高高興興的比什么都好。多么簡單質樸的話語,卻反映出一個寬廣的內(nèi)心,正是這樣的想法支撐著她這么多年風風雨雨堅定、快樂的生活。
點滴之中“悟”真情
——無棣縣吳樹麗家庭“孝親敬老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有人說:“成長是一種經(jīng)歷,成熟是一種閱歷”。每個人都會成長,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熟。成熟的人,不為得而狂喜,不為失而痛悲,竭心盡力之后,坦然接受而已;成熟的人,能夠擔當,懂得感恩,心靜氣和,淡定從容。吳老師這幾年的經(jīng)歷盡管讓人心酸,但讓她變成了一個堅強的人、一個穩(wěn)重的人、一個成熟的人、一個心存感恩的人、一個懂的擔當?shù)娜耍?/span>
一、有一種經(jīng)歷叫“擔當”
都說人生之路,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坦途,沒有一勞永逸的捷徑。但意外卻是來得那么突然與沉重。2011年的春季,丈夫躺在省立醫(yī)院的病床上,她獨自一人守護在病床旁,那種無助與彷徨無法排遣。丈夫出院后,學校領導怕她著急還特意叮囑在家安心照顧病號,班里的工作已經(jīng)安排其他老師暫時代替。她看著躺在病床上還未痊愈的丈夫,腦海里卻始終忘不了那幾十雙期盼的眼神。她的內(nèi)心糾結過,也無數(shù)次的問過自己到底該如何抉擇。她想在家里照顧丈夫的起居,但是她更放不下班里的學生。丈夫看出了她糾結的心情,強忍病痛,笑著對她說:““明天去上班吧,快考試了,這個時候換老師對孩子們不好,我一個大男人能照顧好自己,放心吧。”她懂丈夫的心,更知道丈夫的身體的確需要照顧,但她還是在丈夫出院的第三天,回到了學校,回到了孩子們身邊。那段時間她每天都奔波于家與學校之間,精神的壓力與身心的疲憊一起折磨著她,她有時真的想停下來,真的想好好歇一歇,然而她不能,因為有躺在病床上的丈夫需要她的照顧,有尚不懂事的孩子需要她的呵護,還有學校里的一群孩子在等著她。
二、有一種失去叫“珍惜”
2014年元月20日,對別人來說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但對她來說是一個痛徹心扉永遠銘記的日子,父親永遠的離開了她,走得那么安詳,那么無牽無掛,但給她留下了無盡的傷與痛。她忘不了,父親躺在病床上的445個日日夜夜。她原本想在父親晚年的時候好好盡盡孝,以彌補在母親身上沒能盡孝的遺憾,然而當她的父親真的病倒了,需要她照顧的時候,她卻只能利用節(jié)假日或晚上的時間回家陪陪臥病在床的父親。每當看到父親那張熟悉的臉龐日漸消瘦,她才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做束手無策,什么叫心如刀絞,她也曾不止一次的責問自己:是一個孝順的女兒嗎?是一個稱職的女兒嗎?是一個讓愛著她的父親滿意的女兒嗎?她自己覺得不是,因為在老人生病最需要女兒照顧的時候,她卻不能天天陪伴在老人身邊。她沒有因為照顧父親耽誤過學生一節(jié)課,因為她知道還有幾十個面臨中考的孩子背后是幾十個家庭沉甸甸的希望。歲月可以沖淡許多記憶,可是她對父親的懷念卻與日俱增,她現(xiàn)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扎進忙碌的工作中,讓身體的疲倦戰(zhàn)勝心底的傷痛,并將這種無盡的懷念化成了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至此,她真正領悟,有一種珍惜叫“化悲痛為力量”。
三、有一種付出叫“感動”
在她還徘徊在失去父親的悲痛之時,又一個噩耗降臨到她的面前,原來就得過腦血栓的公公因下臺階摔倒,經(jīng)醫(yī)生診斷右邊大腿粉碎性骨折,因年齡過大不能手術,從此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這對她與丈夫來說好比晴天霹靂。面對整天為老人生病而愁眉不展的丈夫和躺在床上因病痛苦呻吟的86歲高齡的公公,她義無返顧的與丈夫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責任。她為老人喂飯,換尿墊,伺候大小便,她沒有因是公公而避諱什么。她丈夫的兩個姐姐曾不止一次的說過:“小吳伺候的要比俺當閨女伺候的都好?!币痪湓贅闼夭贿^的話語卻足以見證她的淳樸和善良。十多年來她就是這樣用自己的善良及對家人的愛,精心呵護著這個幸福溫暖的家。正是她這種默默的付出,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凸顯出人性的美好,也譜寫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又一曲頌歌。她始終是“讓別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钡娜松艞l的忠實踐行者。
四、有一種感覺叫“溫馨”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由各種各樣的幸福細節(jié)組成的,它不是瞬間的幸福,而是不斷出現(xiàn)的細節(jié)幸福在持久地延續(xù)。家庭不是兩個人的簡單組合,也不是簡單的解決衣食住行。家庭更多的意味著親情。上有老,吳老師對老人做到了孝敬;下有小,吳老師對女兒做到了關愛;執(zhí)子之手,吳老師對丈夫做到了在事業(yè)上相互扶持,在生活上相濡以沫。正是吳老師為家人點點滴滴的付出,才讓這個家成了一個溫馨的港灣,遠離了喧囂和世故的人群,遠離了緊張而繁重的工作;正是吳老師的善良,才讓這個家成了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一方凈土,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之外存在的一種至善至親;正是因為家中有你——吳老師,才讓這個家成了一間充滿溫暖、親情的小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充滿溫情的幸福的家!
五、有一種收獲叫“風雨兼程”
吳老師是家庭事業(yè)兩不誤,在照顧好家人收獲著家庭溫馨的同時,在事業(yè)上也收獲著累累碩果?!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吳老師追求的教育境界。教學中,她潛心鉆研教材,廣泛汲取營養(yǎng),并及時地進行反思,轉變教育觀念,捕捉新的教學信息,把學習經(jīng)驗運用到教學上。在反思之中經(jīng)歷,在反思之中體會,在反思之中耕耘,在反思之中收獲。尋一種人生的淡泊,安一份內(nèi)心的寧靜,她也找到了自己教學路上努力的方向。在領導與同事們的幫助下,在家人的支持下,在工作的道路上她且行且思,她的付出有了收獲,2010年春季縣優(yōu)質課評選中獲二等獎,2011年論文、課件評選中均獲省、市二等獎,2012年縣教研室組織小課題研究成功結題;2014年先后在縣、市級數(shù)學研討會上作了有關中考試題研究的專題發(fā)言、并獲教學設計一等獎、教學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曾在《現(xiàn)代教育導報》、《中學生數(shù)理化》、《無棣教學研究》等報紙或刊物上發(fā)表過《師愛無言》《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幾點反思》等二十余篇教育文章;曾主編過《教材全解》《初中同步導學練》等教輔用書。
回首往事,有無奈與辛酸,也體悟到了什么叫責任,什么叫擔當,什么叫真情!展望未來,總覺陽光撲面,因為與“愛”一路同行,即便是苦一點、累一點,她也心甘情愿。因為她愛!她愛她的家人,她愛她的朋友,她愛與她的學生共同成長,她更愛在這平凡的人生路上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生活的道路上,她“不求盡如我意”,但她“只求無愧我心” !她就是濱州市無棣縣信陽鎮(zhèn)中學的一名普通的老師,一名在愛的道路上行走著的純真而堅強的女人——吳樹麗!
博興縣劉鵬波家庭“孝親敬老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前言:
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只有默默無聞的奉獻!
沒有精雕細琢的文字,只有一顆感恩的心靈!
沒有氣壯山河的誓言,只有一曲愛的頌歌!
劉鵬波,1976年4月出生在山東平度的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1999年9月,剛從山東交通高等??茖W校畢業(yè)就充實到博興公路局工程施工一線,先后從事過技術員、項目部總工、項目經(jīng)理、工程處副主任,現(xiàn)任博興縣公路管理局政工科副科長。長期的基層工作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為他以后建設高等級優(yōu)質工程奠定了基礎。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有“二十四孝”,而當今社會對“孝順”兩字的概念似乎淡薄起來。然而說起劉鵬波,他身邊的同事及左鄰右舍無不為他豎起大拇指。劉鵬波有一個幸福的家,夫妻恩愛,家庭和睦,一家人尊老愛幼,三世同堂。可這一切都建立在他對老人的孝敬和關懷之上。1999年至今,他先后在東濱路、薛館線改建工程、G205改建工程等工程擔任項目經(jīng)理。2013年5月10日,劉鵬波的母親被診斷為“腦中風不語”,即為重度腦血栓,可是劉鵬波的父親已去世多年。在長達一個半月的住院期間,為了配合醫(yī)生治療,他經(jīng)常給母親的手腳做活動和按摩。出院后,他和妻子有空就會陪母親散步鍛煉,到了晚上,妻子陪母親上半夜,他就陪下半夜。60歲高齡的母親雖然有孫子,可沒有老伴以多年了,他知道母親更需要像小孩一樣關懷。母親喜歡吃花生,可沒有牙,自己咬不下,他就將花生用搟面杖搟成細末給母親吃;母親腸胃不好,經(jīng)常便秘,吃了藥很容易大便失禁拉在褲子上,每次他都細心給老人清洗干凈,從沒有嫌棄過什么;母親年老耳朵不好,平時家人聊天她聽不太清楚,他知道老人一定很無聊,就堅持每天下午陪老人說話,給老人講自己看到的新鮮事情,看著老人開朗的笑聲,他自己也感覺很幸福。
就在此期間,劉鵬波的岳母又因病住進醫(yī)院做手術,需要妻子陪護左右。而且他的岳父也是患病十多年的腦血栓病人,生活也不能完全自理。他又把岳父也接到自己家中。這樣,妻子在醫(yī)院陪護岳母,劉鵬波在家照顧母親、岳父兩位病人和只有九歲的兒子。經(jīng)過他的精心照顧,母親的病情有所好轉。但是,就是在四個月前,母親的病情又一次加重,從此以后便癱瘓在床。劉鵬波每天下班后,都會給母親擦身子,換洗臟衣服。他的母親今年才剛剛64歲,以后的日子還有很長,但是劉鵬波沒有厭煩過,他對此很樂觀,只是默默的履行著自己的義務。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边@是劉鵬波遵循的不變準則。
這家人的好,是家風好
——鄒平縣王云珠家庭“孝親敬老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在鄒平縣青陽鎮(zhèn)西窩陀村有一戶令人全村人羨慕、互敬互愛的五世同堂大家庭,家中年齡最長的老人王云珠已92高齡,妻子靖紀美今年86歲,是山村里有名的和諧之家。
第一次走進王云珠老人家中時,正看到老人兩個孝順的兒子王光德、王光喜坐在家中的沙發(fā)上,一個微笑著、一個拉著母親的手陪老人嘮家常,孫媳婦劉立紅正拿著水管給老人沖涮院子?!拔覀兗夜灿?6口人,不算出嫁的女兒、孫女,一家人非常和睦也非常幸福?!奔t光滿面的王云珠掰著手指頭、幸福地給筆者描述。他和老伴靖紀美結婚74年了,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晚輩有三個孫子,兩個孫女,看到最小的玄孫女王藝在屋子里跑來跑去,老人愉悅之情溢于言表。
孝順有加,晚輩們讓長輩和鄰居稱贊不已
王云珠生于1923年1月1日,是這個家庭中的最長者,雖然喘氣有些粗,但老人依然思維敏捷,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用他自己的話說:“長這么大歲數(shù),俺從來不和醫(yī)院打交道,沒輸過一次水,沒住過一次院,你說這不和俺孩子們孝順有關嗎!要是讓俺生氣能活這么大數(shù)歲嗎!”
“我和兒媳在一個院子里生活了50多年了,俺娘倆沒吵過一句嘴,沒紅過一回臉。我不小心摔傷的那幾個月,她們白天黑夜的在這伺候我,盡心盡力的照顧我,比我親閨女還親呢。嫁進門的孫媳婦們也跟著婆婆學,沒有一個讓俺生氣的,隔三差五的還來幫俺干點體力活?!?/span>
這幾天連陰天,兒媳趙秀英正在給公公婆婆洗替換下的衣服和被褥,孫媳婦立紅也趕緊給爺爺奶奶換了新床單,打掃家里的衛(wèi)生。天氣熱的時候,院子里只要一有灰塵,立紅就趕緊跑過來給老人沖沖院子,干干凈凈,涼快涼快!86歲的靖紀美老人眼不花、耳不聾,也時常給晚輩們做些小棉褲、小襖的手工活,孩子們農(nóng)忙時節(jié)還能幫忙給媳婦們照看一下孩子。
老人的鄰居們趙德旺說:“每次家里來了客人,在隔壁居住的兒媳婦,總是先拿著碗筷,各樣的為爺爺奶奶夾一些他們愛吃的飯菜,主動送到老人家中,就是割塊豆腐人家的媳婦也得先給婆婆留下一半啊?!睗u漸地在家中就形成了尊老愛幼的好風氣,這個五世同堂、互敬互愛的幸福大家庭在山村令人羨慕和稱贊。
各盡所能,兄弟倆從不為錢爭執(zhí)過
對老人的孝敬,他們兄弟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從不為錢爭執(zhí)過。
大兒子王光德今年已65歲了,得過脈管炎他,由于腿腳不太利落,一直沒出去干活,家中的瑣事,跑前跑后定會多一些。小兒子王光喜一家人都在濟南洛口市場賣服裝,由于頭腦靈活,經(jīng)營有道,在濟南買了房子,手里的錢也比較寬裕,每次回家總得給老人留下個三千、五千的由著父母花,他說:“情愿讓老人手里有余錢,在手里攢著,也不能讓父母缺錢花。”在濟南買服裝的孫媳婦耿玉霞今年也早早地給奶奶買了夏涼被,讓開車?;丶铱纯吹墓沤o奶奶捎了回去,在家的大兒媳也把老人睡的被子全部絮成了軟和和的絨被里。只要老人有想買的東西,哥哥就會給在濟南的弟弟打電話,王光喜一定不會讓老人失望,跑遍濟南城也得給父母買回家。孩子們說,老人們年輕的時候家里窮,為養(yǎng)家糊口,每天早早地起床趕集賣咸魚、賣煙葉,吃了不少苦,現(xiàn)在有條件了,得讓老人幸福地渡過晚年,全家人心都往一處想。
他們兄弟倆說,孝敬老人關鍵就兩條:“老人出去玩玩,晚輩回來看看,孝敬是種自覺,就像吃飯要提筷子一樣?!?/span>
身教勝于言傳,孝敬代代相傳
“身教勝于言傳,孝敬代代相傳”父親以前常用這幾個字教育我們兄妹幾個,這也是我們的家風,相信它一定會一輩一輩往下傳,”王光德非常自豪地說。
大年初一是王云珠老人的生日,因為他們家的人大多在濟南做生意,需要看家看店,孩子們總是提前一個月回家給老人過生日。每到陰歷的12月1日,一家人定會湊到飯店熱熱鬧鬧地給老人祝壽,看到孩子們圍著爺爺奶奶轉來轉去,滿水倒茶,夾菜敬酒,兩位老人定會眉開眼展,相視而笑。小兒子王光喜說等老人百歲的時候,打算把家里的親戚朋友都請到濟南,好好給父親過百歲壽辰。
“俺才92歲就五世同堂了,兒孫們都孝順,國家的政策也好,相信孩子們的生意定會越做越大,以后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我得多運動運動,爭取做個百歲老人,盡享天倫之樂,”王云珠老人幸福感慨地訴說著。
今年王云珠老人92歲福壽之際,村里人載著“五世同堂”光榮匾給老人送到了家中。所以鄰里一致公認:這家人的好,是家風好。
市優(yōu)撫醫(yī)院劉寶泉家庭“孝老敬親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九十三歲高齡基本喪失自理能力的老母親、四周歲不諳世事處處需要照看的小孫子、患嚴重肩周炎癥雙臂活動不便的妻子,四世同堂的六口人常年擠在一套不足一百平米的老房子里,節(jié)假日沒離開母親一天沒出去旅游一次,這就是優(yōu)撫醫(yī)院職工劉寶泉如今的生活現(xiàn)狀。
八十年代初,為了照顧體弱多病的父母,劉寶泉就將他們搬到自己家一起生活。1988年春天,父親突發(fā)腦溢血癱瘓在床徹底喪失了自理能力,母親也是隔三差五的生病住院,這時劉寶泉的兒子大棚還不滿七歲,夫妻倆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著兩位老人撫養(yǎng)著孩子,直到1996年父親突發(fā)他病去逝,夫婦倆整整照顧了父親八年,八年間沒讓父親生過一次褥瘡,所經(jīng)歷的艱辛可想而知。
孩子一天天長大成人,母親也一步步邁入了耄耋之年,眼瞅著還算健康的老母親劉寶泉暗暗松了一口氣。誰成想生性倔強好動的老母在2013年春節(jié)期間突然摔傷了右腿大胯骨,花了兩萬多元在醫(yī)院做了手術,命是保住了但也基本喪失了自理能力,這時的小孫子還不滿三周歲,剛剛退休在家罹患嚴重肩周炎癥的妻子谷金環(huán)不得已再次擔起了家庭重擔。白天妻子一邊看孩子一邊照顧老人,常常是剛哄孩子睡著,這邊就得給婆婆端屎端尿,兒子兒媳回家看到疲憊不堪的媽媽都心疼的直掉眼淚。已經(jīng)小六十歲的劉寶泉晚上會和母親住在一個房間,以便隨時起來照顧老人。在單位年逾半
百的劉寶泉是業(yè)務骨干,一天下來往往會忙的焦頭爛額,而忙碌了一天的他晚上還要照料老人,他說他很期盼周末,那樣就可以全身心的照顧一個人了,也可以好好的睡個囫圇覺。
上了年紀的老人往往會變的更加自私任性,妻子谷金環(huán)對此深有感觸。婆媳關系本不好處,加上老人多疑任性,往往讓谷金環(huán)左右為難。精心調(diào)理的飯菜說不吃就不吃了,剛剛洗完澡梳完頭硬說沒有洗梳,這時的谷金環(huán)都會依著老人的心愿,再次給她變換做法,再給她洗一遍澡梳一遍頭。兒子兒媳回到家里有時也會累的心煩氣躁,劉寶泉和谷金環(huán)總是教育孩子不要在奶奶面前露出半點怨氣,讓老人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會。兒子兒媳是人民教師,非常的知書達理,不管早晚他們回家后總是跑到奶奶屋里哄奶奶高興,隔三差五的給奶奶買點好吃好玩的讓她開心。用妻子谷金環(huán)的話說:我們家有兩個孩子,一是婆婆再就是孫子,兩個都要哄都要小心伺候著。
一個家庭是否幸福和諧,周圍的鄰居最有發(fā)言權。對門的趙師傅說,和劉大夫家住了十幾年的對門,沒聽到對面屋里有任何不和諧的動靜,有時候去對面串門,聽到的都是和聲細語,看到的都是和諧溫馨,四世同堂的六口人住在一起能處成這樣實在不容易啊。
市農(nóng)機局宮建勛家庭“孝親敬老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做兒女的義務,更是一種責任與擔當。
宮建勛同志作為一名普通干部職工,他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踏實工作;作為丈夫,他善良寬厚,成熟穩(wěn)重;作為人子,他做到了百事孝為先。
宮建勛同志從小就關心父母,體貼父母,養(yǎng)成了孝敬老人,勤儉持家的傳統(tǒng)美德。因父母年邁多病,加之姐弟5人大都生活在農(nóng)村,經(jīng)濟條件較差,為讓二老能夠安度晚年,2006年,宮建勛同志把父母接到城里一起住,長期照顧二位老人的重擔就落在自己的肩上。妻子王德珍看到丈夫工作繁忙,經(jīng)常出差,為解決他的后顧之憂,主動辭去工作,在家專心照顧二位老人,整天忙于洗衣、做飯、換洗被褥等。2012年母親去世,89歲的老父親受不了沉重的打擊,突然病倒,從此臥床不起,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常年大小便失禁,屎尿弄到被褥上,夫妻二人從來沒有怨言,每次都是趕緊先給父親擦洗干凈身子,然后換洗被褥拆洗干凈。每天為給父親增加營養(yǎng),天不亮就起床,先給父親做好早點,等父親醒后,再給他排便、洗臉、洗手、喂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精心照料。
由于病情嚴重,老父親只能從嘴角吸食一些菜汁、牛奶等“流食”,喂一次飯需要1個多小時,同時,宮建勛同志每天晚上還要堅持給老人翻翻身,揉揉胳膊,還勤洗腳擦澡。夜里都要起來查看好幾遍,幫著掖蓋被子,查看大小便。每天起早貪黑,沉重的不僅僅是體力的消耗,還有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期的過度勞累使得他自己身體素質也大大下降。
有人說,床前沒有百日孝。一千四百多個日日夜夜,病臥在床四年的父親的床鋪總是干干凈凈,屋內(nèi)沒有任何異味。短暫而漫長的四年,宮建勛同志做到了兒子能做的一切。同志常說,父母辛苦操勞一生,養(yǎng)育我們不容易,我們做子女的要悉心照顧、贍養(yǎng)老人,以盡孝道。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朋友同事間、鄰里間無不稱他是個孝子。
多年來,無論在哪個崗位,無論在單位、家中,為人子、為人夫,宮建勛同志都以一名共產(chǎn)黨人應有的品德,以孝道為人品,以傳統(tǒng)為美德,孝親敬老,甘于奉獻、團結同志、助人為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也為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做出了榜樣。做為一名普通黨員,他用樸實無華感人至深的人生之路,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懷,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孝親養(yǎng)老的傳統(tǒng)美德,展示了共產(chǎn)黨員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風貌,是農(nóng)機系統(tǒng)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