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

說起劉學英,很多人都會流露出對她的敬佩和贊許。她雖然身體嚴重殘疾,但她用自己的堅強、勤勞、樸實、寬容、相敬和助人演繹著最美家庭的生活。
一、身殘志堅 刻苦自學
1966年1月,劉學英出生在惠民縣孫武街道大崔村一個農(nóng)民家庭里,自幼患有先天性脊椎裂。父母帶她兩次去北京大醫(yī)院就醫(yī),當時是60年代,醫(yī)生都說患這種病的嬰兒活不長久,能活過三年的就非常罕見了,建議其父母放棄治療。父母只好含淚養(yǎng)育著這個不幸的女兒。但她竟奇跡般的活了下來,可是病情也每時每刻在折磨著她。這種病從背部腰下滲出腦積液,阻斷了下肢神經(jīng),雙腿喪失了知覺,六、七歲前只能坐著或倒著。后來在父母的鼓勵和幫助下,她頑強的練習站立、走路,也只能靠拄雙拐慢慢移動著走了。
到了六、七歲的劉學英,看著同齡的伙伴們背著書包上學讀書,她按奈不住心中的羨慕和渴望;可自己不能走路,到學校讀書成了她的奢望。但強烈的求知欲促使著她在家里自學。在父母的指導和幫助下,她從學拼音開始,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的生字。同伴們用過的書本,成了她的寶物。糖紙上的字,火柴盒、煙盒上的字,墻壁上的字她都要問個清楚,弄個明白;一本又一本的小學課本學完了,她的學習的自覺性和學習的樂趣與生活的意志及思維能力,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到十幾歲時,所有的小學語文課本,初、高中語文課本,她都能熟練的朗讀,并能背誦部分內(nèi)容。后來,她通讀了《聊齋》、《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中外名著。她還試著寫作,并有幾次向報社和雜志社投稿。現(xiàn)在還存放著的80多封往來信件,見證了她當年讀書、寫作的巔峰時期,也記錄著她愛情的經(jīng)過。
二 、吃苦耐勞 勤儉持家
1987年,22歲的劉學英通過書信往來,認識了何坊街道后張廠村的民辦教師劉建忠,并與之結(jié)婚?;楹笠荒甓?,父母兄弟就與他們分家生活。之后他們也有了愛的結(jié)晶-----兒子。當時民辦教師月工資才30元左右,還經(jīng)常托欠。丈夫的身體也有殘疾,還種著6畝農(nóng)田。兩個殘疾人還養(yǎng)著個孩子,其生活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生活的困難并沒有難倒這對殘疾夫婦。丈夫?qū)W校、地里兩頭忙的情景讓她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為了不讓丈夫耽誤工作,也為了減少點丈夫的勞累,她讓丈夫用自行車把她帶到田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丈夫放學后再帶她回家。她坐著小板凳一點點向前移動著修棉整枝、拔麥蒿,拾棉花。每當村民們看到此情此景,無不流露出對她的憐憫和贊許。丈夫一心撲在教育教學上,地里的農(nóng)活只能早起晚歸、周末、放假去干,家務活更無暇顧及。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幾乎包攬了全部家務活:看孩子、做飯、洗衣服、打掃整理房間等。雙拐磨爛了衣服,磨破了肌肉,腰部的椎裂時刻滲淌著積液。疼痛在折磨著她,她很少在別人面前露出痛苦的表情,只是在沒別人的時候,皺起眉頭呻吟著。雖然疾病的折磨,家庭的重擔一再壓的她喘不過氣來,但她依然以開朗、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著生活中的一切。 為了擺脫生活的貧困,也為了孩子讀書的費用,她學會了織地毯;在家里立上機架,招來女工,為縣地毯廠加工地毯;電動車興盛后,她學會了開電動三輪車,在家開起了小賣部,自己開著三輪車提貨,還到集市上擺地攤賣貨;手工給人織毛衣;用縫紉機做刺繡。她還申請了中國移動公司代理商,為村里的手機充話費。由于她辛勤的付出,家庭生活有了一點的起色。當時,她為家庭創(chuàng)造的收入比丈夫的工資還要多。原來僅靠丈夫的工資不能維持的生活,也能維持下去了。兒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及大學的費用也都沒有借債。后來她家還蓋起了磚瓦房子。她常說:我雖然失去了雙腿,但我還有健康的雙手和大腦,我不能給社會、家庭、政府添累贅。幾十年來,他們夫婦從來沒有因為自己身有殘疾,生活困難,向殘聯(lián)、民政、政府提出任何請求。從前交提留、公糧,她家從不拖延、拖欠;村里的公益費用她家一分也不少交。
在家庭生活中,她倡導文明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jié)約。家中廢舊物品分類。家里的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不輕易丟棄,盡量使其再發(fā)揮作用。平時用水時,她將淘過米的水用來洗菜,洗過菜的水用于澆菜地、澆花;洗澡水、洗衣水、洗臉水、洗腳水可以用來拖地或沖廁所。平時洗菜時,她把所有的菜擇好后,先洗干凈一些的菜,比如蔥,蒜,西紅柿,蘿卜等,再洗較臟的菜,比如青菜,最后一遍洗菜的水還可以用來刷菜板,天長日久可以節(jié)約不少水。她家用電,做到人走燈滅,使用節(jié)能燈泡,電腦、電器長時間不用拔掉電源插頭。她常教育兒子:一菜一飯,一度電一滴水當思來之不易啊!。她們的家中整潔干凈、庭院綠化美化。她養(yǎng)的幾十盆種類式樣不同的花草,在院內(nèi)、屋內(nèi)擺放的井井有條。她的一家對物質(zhì)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擺闊氣。全家人衣著樸素大方,生活精打細算。
三、夫妻和睦 科學教子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科學教子,是家庭美好的基礎(chǔ)。劉學英夫婦始終堅持生活上互敬、互尊、互愛,相互支持,相互體貼照顧,相敬如賓。一方工作忙累時,另一方一定會做好可口的飯菜,等候回來一起吃飯。即使在經(jīng)濟條件困難的年月里,夫妻倆也能做出讓對方感到溫馨和關(guān)懷的舉動。丈夫劉建忠在教育戰(zhàn)線上工作了三、四十年,曾多次被評為鄉(xiāng)優(yōu)秀教師、模范班主任,從教以來一直擔任著繁重的教學工作,可謂“桃李滿天下”。榮譽的取得既凝聚著丈夫多年的心血,更飽含妻子的理解與支持。每當看到丈夫取得成績時,妻子都會對丈夫露出會心的一笑,那笑,透著他們多年夫妻的默契,那笑,雖然平凡,但美麗而真實。
二十六、七年以來,夫妻倆遇事一起商量,遇到困難一起解決。生活上共同照顧雙方老人,從來沒有因生活瑣事而吵架。親戚、朋友、同事、鄰居們都羨慕這對好夫妻。
兒子是家庭的驕傲。兒子劉曉陽的成長歷程灑滿劉學英夫婦的汗水。從兒子呀呀學語開始,劉學英和丈夫就言傳身教,經(jīng)常給他講故事,與他做游戲、聊天,與兒子交朋友,增強母父與孩子的互動。在孩子進入學齡段后,她就花更多的時間輔導兒子的學習。劉學英雖然不是教師,也沒學過教育學、心理學,但她買了許多教育、啟迪兒童的書籍,啟發(fā)引導孩子,從培養(yǎng)學習興趣入手,積極引導幫助、鼓勵孩子學習;夫婦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在家庭中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增強親子互動和共同提高。孩子在各個學習階段都能取得了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他們注重教孩子學會快樂,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劉學英常說:與其教育孩子做到什么什么,不如父母認認真真先做到,才有資格要求孩子。兒子自幼受父母的熏陶,養(yǎng)成了待人禮貌、樂于助人、肯于吃苦、誠實善良的好品質(zhì)。
四、鄰里和睦 樂于助人
家庭的和諧美滿,總要有和睦的鄰里關(guān)系。劉學英為人熱情,樂于結(jié)交。逢年過節(jié),她串門過戶,互相問候。遇有老人生日、孩子出生、學生升學、男女婚事,她總是前去祝賀。
劉學英是織毛衣的好手,能用毛線織出幾十種花樣。村里的婦女紛紛找她學習織毛衣。她總是熱心相迎,耐心傳授。她丈夫也常義務為村里人家修理無線電及各種電器,寫結(jié)婚對聯(lián)、請柬。
劉學英一家樂于為鄰里鄉(xiāng)親排憂解難,與鄰里鄉(xiāng)親的關(guān)系非常融洽。她一家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遵紀守法,從不參加賭博和封建迷信活動,受到村民和村干部的好評。
這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他們所做的事是每個社會公民所應該做的平凡小事,但他們懂得:幸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夫妻雙方用心照顧對方,用情建設家園,大事面前懂得奉獻,小事面前知道珍惜。劉學英以她那拄著雙拐的殘疾之軀,也能做到與正常人家一樣的事情。她用雙拐撐起了一個美好的家庭。